在更高水平上赋能城市发展
2023-07-07 14:45:51   来源:光明网


(相关资料图)

城市是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好人民城市,需要从各方面、多角度进行精心设计和系统考量,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城市治理和建设的各个环节。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围绕“赋能城市发展”主题展开解读。

推进城市更新是新发展格局下的必然选择

新发展阶段的“城市更新”目标是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多维价值的动态平衡。城市有机更新涉及多元利益主体,在城市更新的不同阶段,需要设立有效的价值调和机制来平衡不同主体的价值期望,找到促进公共价值实现的最优路径。在具体的城市更新实践活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空间特征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对于空间权力关系复杂、公共性需求较高的区域,要突出政府等公权力的主导作用;对于空间权力关系相对简单、公共性程度较低的区域,可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对于空间权力关系相对简单、公共性程度较高的区域,应注重构建多层嵌套的治理结构,形成价值追求的合力。为满足创新要素的新空间需求,城市更新从策略上要建立适应创新不确定性的规划管理体系;基于多元化的空间价值诉求和现实主体利益分化采用不同的策略组合方式;通过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形成对创新型经济的有力推动、有效支撑。详情

以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融合提升管理水平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交织叠加,韧性城市关注安全,智慧城市关注效率,未来二者将随着建设概念和目标的不断发展探索融合的可能性。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充分融合建设的核心在于找到最新的科技手段和城市现有顽疾之间的结合点。一方面,韧性城市建设要注重与已有智慧城市系统的协同性、嵌套性和整体性,在建设全过程需要相关部门依据城市规划和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科学方法,找到最新的科技手段和城市现有的顽疾之间的结合点,使城市的每个智慧要素都具有韧性。另一方面,要辩证地厘清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边界与交集,确立科学的、全面发展的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着力发现智慧城市与韧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的矛盾点,不断迭代融合建设方案。同时,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融合要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在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管理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人民的参与度和参与水平。详情

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城市绿色发展  城市绿色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绿色发展是寻求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重要途径。对于绿色发展而言,数字经济能够产生结构优化效应,数据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要素的替代优化了要素配比结构,技术渗透与产业融合则有助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能够产生资源配置效应,从供给端、需求端两侧发力重新配置城市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促进内在有效信息的提取利用和分析评价;能够产生技术创新效应,生出众多数字型低碳技术、能源技术与环保技术,激励企业主动革新传统的产品服务创造方式与价值盈利模式;能够产生智慧治理效应,通过智能监控、实时监控与精细监控加强对企业日常生产与经营的全流程、全时段监督与约束,并通过探索大众参与的环境规制模式提升居民绿色发展意识、改善城市的生态效率。详情

以都市圈建设提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都市圈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局部人口过度集中、城市结构布局不合理、治理难度加大等问题,推进都市圈建设,能够有效应对当前超大特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资源过度聚集和结构失衡,激活区域发展动能;有助于增强各地协调联动,促进基础设施通达均衡,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提升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有助于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带动小城镇及乡村地区可以充分利用都市圈的各类资源条件,挖掘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挖掘区域发展潜能,提升区域内各类人才、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集聚效率,推进都市圈在生产力布局、交通网络体系、公共服务供给、管理制度机制等方面实现协同、融合、共赢。详情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关键词:

上一篇:别克英朗加油开关在哪里(现代车的加油开关在哪里)
下一篇:最后一页